其他

特别关注 | 王定华:切实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2017-01-10 王定华 教育科学研究
摘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要。在我国1539万教师队伍中,中小学专任教师有1039万人。在推动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学校品质过程中,教师队伍至关重要的作用日益彰显。面向未来,必须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增进教师培训实效,改善教师管理服务,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教师安心、热心、舒心、静心从教,始终牵挂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面向未来,必须提高师范教育质量,增进教师培训实效,改善教师管理服务,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切实以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托起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一、牢记中央领导同志重托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教师节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推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和时代发展必须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夯实基础教育奠基工程,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出更多更好能够满足党、国家、人民和时代需要的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强调了基础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明确提出了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是全社会的事业,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肯定了广大教师的巨大贡献,勉励教师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深情表达了对广大中小学生的殷切关怀,鼓励学生做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和有文化修养、有人文关怀、有责任担当的人;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化责任意识,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使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髓要义,着力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办好基础教育的关键,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将年轻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教师节的重要讲话,是继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重要讲话后又一篇加强教育和教师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教师的亲切关怀。总书记在两次教师节重要讲话中均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一支宏大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一大批好教师。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准确把握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科学论断,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教师工作摆在教育事业重中之重和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明确工作方向和行动举措;要将加强教育和教师工作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负重托,不忘初心,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升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健全法制、加强党建,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好关键支撑作用。

二、胸怀基础教育事业大局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根基、人才成长的摇篮。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和广大教师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党委、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支持下,乘势而上、相时而动,因地制宜、身体力行,着力在实践中立德树人、推动公平、形成合力,不断取得新的实效。

(一)着力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师的天职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结合时代要求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在德育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使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养成健康、乐观、向上的品格。在智育方面,要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终身学习、系统培育的观念,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鼓励和 32 36432 32 11865 0 0 1375 0 0:00:26 0:00:08 0:00:18 2188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创新、善于实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育奠基的核心素养。在体育方面,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强健身心素质。在美育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和欣赏美,熟练掌握一件乐器。在劳动方面,要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适当的科技活动、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志愿服务、研学旅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提升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着力推动公平

坚持把促进教育公平发展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使之成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办好学前教育,统筹谋划、精心组织,落实好第二期、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发展长效机制。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在硬件、师资、管理、质量、品质以及群众认可度等方面的明显差距,努力办好老百姓身边的每一所学校。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研究攻坚计划,制订倾斜政策,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确保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着力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推进教育精准扶贫,重点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保障基本办学经费,完善资助帮扶体系。特别关心贫困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障少年儿童等,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困难,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三)着力形成合力

基础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办好基础教育全民有责。要推动管办评分离,建立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教育工作格局。加快建立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中小学校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办学治校的关键作用。学校要担负主体责任,对学生负责,对学生家庭负责,同时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健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和学校开放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听取家长意见建议,引导家长尊重学校教育安排、尊重教师创造发挥,形成科学育人理念,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学习教育;同时,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协调宣传、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积极为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实践、锻炼提高提供条件,为城乡不同年龄段学生及其家庭提供教育指导服务。

三、出台师范教育政策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不断涌现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因此,各级教育部门、中小学校必须采取切实政策措施,让好老师源源不断、层出不穷。

近年来,国家在教师教育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等,取得了显著成效,培养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合格教师,有力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显著提升了国民素质和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师教育还存在着师范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培养层次规格明显落后、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师范专业与师范师资建设较为薄弱、培养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已滞后于教育事业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师资的需求,成为我国教育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和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面对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和新人口政策带来的挑战,教师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振兴当代师范教育,已成为我国面临的紧迫任务。

(一)提升培养层次

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根据各地实际情况,为幼儿园培养、补充一大批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学历新教师,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补充更多接受过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新教师,为普通高中培养、补充更多研究生层次新教师,为中等职业学校大幅增加培养、补充具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让教师培养规格层次满足保障国民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提高生源质量

通过公费培养、设立师范生奖助学金等方式,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师范专业。适应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要求,鼓励设立面试考核环节,关注未来教师综合素质,扩大师范专业招生自主权。鼓励和引导高校采用“大类招生、二次选拔”的方式,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类专业。鼓励高水 40 36432 40 14745 0 0 1402 0 0:00:25 0:00:10 0:00:15 2778平综合性大学设立教师教育专业。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畅通优秀师范毕业生就业渠道。

(三)健全质量体系

建立教师培养、培训质量监测机制,发布《中国教师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突出实践环节,将认证结果作为师范类专业准入、质量评价和教师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明确教育实践的目标任务,构建全方位教育实践的内容体系,强化“三字一话”等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颁发《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组织编写或推荐一些主干课教材和精品课程资源。鼓励高校针对有从教意愿的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开设教师教育课程,协助其参加必要的教育实践。推动建设公益性教师教育在线学习中心,提供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资源,供非师范类专业学生及社会人士修习。

(四)建设优质基地

综合考虑区域布局、层次结构、师范生招生规模、校内教师教育资源整合、办学水平等因素,探索建设国家级师范生培养基地,发挥高水平、有特色教师教育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高校有效整合校内资源,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依托现有资源组建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推动地方整合教师培训机构、教研室、教科所(室)、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设研训一体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更好地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引导高等院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优质中小学共同建设一批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师范生见习实习、教师跟岗培训和教研教改工作。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与教方式变革。支持高等院校建设教师教育的在线开放课程,实现教师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深入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信息化素养和应用能力。加强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的“学分银行”。

(五)增进培训实效

发挥“国培计划”示范引领、促进改革和“雪中送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培训一大批“种子”骨干教师。建立健全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乡村、学用结合、协同治理的教师培训制度体系。实行按需培训、分层培训、专项特训,鼓励参与式、讨论式、情景式培训,让基础教育教师学有所得、研有所感、训有所获。进而,使教师视野更加开阔,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文化上更加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大力弘扬师德优化管理

(一)弘扬师德师风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引路人”要求,体现了与“四有好老师”的一脉相承。广大教师应自觉肩负起党、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切实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神圣使命,严格履行好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神圣职责。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潜心育人,甘当人梯。既当好经师,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又当好人师,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热爱学生、严慈相济,辛勤耕耘、乐于奉献,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献给教育事业。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注重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推行崇德向善、以德施教,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各地各校应加强师德宣传,在广大教师、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深入开展向优秀教师学习活动。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推动师德建设走上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实绩。

(二)优化管理服务

树立现代治理理念,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选聘和任用制度,深入推进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健全校长和教师流动机制,打通、拓宽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展现教师职业发展美好前景。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继续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让教师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健全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拿出真招实招,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五、统筹城乡教师均衡配置

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出台;2016年7月,《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2016年9月,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推进会召开。这些文件和会议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各部门都要按照要求,均衡配置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队伍。

(一)妥设编制岗位

统一编制标准和设计岗位结构比例,推进城乡教师资源一体化配置。首先,落实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针对城镇学校大量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情况,动态调整编制,针对村小、教学点学生规模小、生源分散等特点,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着力解决城镇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其次,会同相关部门研究确定县域统一的岗位结构比例,增加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数量,逐步实现县域内同学段学校岗位结构总体平衡。再次,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机制,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和岗位总量内,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一体化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努力破解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

(二)推进交流岗位

推动教师在县域内城乡之间的交流轮岗,实现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协同发展。首先,推动地方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教学点交流轮岗, 补充和加强乡村教师队伍,改善乡村教育质量。其次,明确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再次,国家层面继续开展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尽快破解制度瓶颈,为教师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的协同发展。校长的交流也要合理开展,发挥关键少数的作用。

(三)职称评定倾斜

实行职称待遇倾斜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岗位吸引力。首先,推动各地切实做好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落实职称评聘向乡村教师倾斜的有关政策,确保乡村学校教师职称即评即聘,积极引导城镇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其次,健全长效联动机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同步调整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总量,依法保障县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再次,推动各地在收入分配中向乡村教师倾斜,全面落实并完善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使乡村教师实际收入水平不低于同职级县镇教师,不断增强乡村教师的岗位吸引力。还要不断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扩大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规模,使更多乡村教师受益。最后,建立专门面向乡村教师的荣誉制度,由国家、省、县分别对乡村学校从教30年、20年、1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或给予鼓励,力争将好事办好,让广大乡村教师有更多获得感。

(四)开展能力建设

改革补充和培养培训教师的方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其能力素质。依据省级统筹、统一选拔原则,按照教师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完善教师招聘办法。扩大“特岗计划”覆盖面,使其成为中西部乡村教师补充的主渠道。改革教师教育,加强师范生本土化培养,结合乡村教育实际,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或全科教师,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给教师提供参加研修培训的机会,加强与国内同行的交流研讨,帮助乡村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成长。

六、激励广大教师创新实践

创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创新教师。广大教师要立于创新前沿,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学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让学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既授学生以“鱼”,更授学生以“渔”,努力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之队”的“筑梦人”。

(一)树立强烈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唤起对创造性表达和知识的喜悦是教师的最高艺术。教师想“点燃”学生,首先要身有“火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需要不拘一格,营造创新氛围,设计创新情景,提供创新条件,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启迪学生创新灵感和创新思维。教师需要精心呵护学生的冒险精神、求异思维,尊重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乐见别出心裁,欣赏标新立异,善于因势利导,使学生充满求知欲望,激荡探究热情,放飞想象翅膀,释放创新潜能。

(二)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需要着眼于教育启蒙和奠基,致力于创造环境和土壤,聚焦于培养兴趣和潜质,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另辟创新人才培养蹊径。面向“互联网+”,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慕课和微课的作用,促进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结合,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改变应试教育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习方法和创新方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实践,主动去验证已知、获得新知、探索未知。让学生意识到创新是敢于质疑、批判求证的过程,是团结协作、独立思考、升华认识的过程,是接受新事物、维护新观点、迎接新挑战的过程,而创新往往需要经历曲折反复、失败重来,只有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最终成功。

(三)练就过硬教学本领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信息时代学习途径多样,知识来源丰富,教师面临挑战,故步自封终将被淘汰。教师需要同学生一样,共同面对世界瞬息变化,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教学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和提高自己。教师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广大教师需要主动更新教育 56 36432 56 20505 0 0 1664 0 0:00:21 0:00:12 0:00:09 2857念,科学革新教学方法,熟练运用教学手段,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教育实践,不断增强教学本领。

(四)积淀深厚人文素养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将阻碍创新人才的诞生。教师需要常读经典,与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教育家对话,涵养人文底蕴,拓展博大胸襟,培育科学精神,把人文素养渗透到教学实践,不限于知识传授,不止于课堂教学;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社会调查、自然探秘、劳动实践等,带领学生走进历史长河,走进艺术长廊,走进先贤殿堂,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了解社会,让学生观察更加敏锐、视角更加独特、思维更加活跃,意识到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不断激发创新动机,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升。

 

总之,未来一段时期,应该以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努力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兼顾公平质量。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最终目的,着力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教师;同时,将教育脱贫攻坚作为重点任务,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为边远贫困地区乡村学校培养、补充教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力推改革发展。针对师范教育体系、层次、机制、投入、生源、课程、教学、师资和质量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改革创新,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三是坚持政府履责,提供有力保障。科学确定教师培养规模层次,不断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提升培养培训基础能力,建设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回应教师关切,破解瓶颈问题,加大经费投入,努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取得进展。


(责任编辑:张蕾)


论文来源于《教育科学研究》2017年第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